
看到我们的微信《“检察蓝”携手“党旗红”!下沉一线,同心战疫》被省检察院官方微信采用,作为新媒体小编欣喜之余,记忆又回到了微信公众号文章编发那天。
周日接到了全员核酸检测实战演练的通知,我院迅速组织20余名党员干警参与疫情防控工作,作为志愿者的我亲身参与其中。从周日的工作动员会到周一值班,从清晨六点半到晚上十点,干警们按照分工,有条不紊地协助医务人员、社区工作者进行测温登记、维持秩序。
干警们积极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,他们的良好精神风貌、为疫情防控积极贡献力量的精神状态,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。值班间隙,我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展示同事们的精神风貌、工作状态,提高群众的疫情防控意识,传递东港检察的声音。

值班结束后,负责技术工作的同事迅速剪辑视频,我开始着手撰写文字稿。
“小标题可以再调整一下,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再充实一点……”听取大家的意见,字斟句酌,多次反复修改后,文章的逻辑顺序更加顺畅、标题更加精彩、细节也更加充实,文字终于定稿。

又结合同事提供过来的视频和照片,进行编辑排版,一篇微信文章完成。预览检查,确认无误后,慎重点击了“群发”,此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。文章发出后,大家纷纷点赞分享讨论。我想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,是因为干警们的认真付出而打动人,因为真实展示了本次疫情防控的工作而吸引人,因为表达出了大家的感受而感染人。
这是一个新媒体小编的日常。
作为新媒体小编,每天上班第一件事,打开公众号、微博、头条后台,看看有没有留言、点赞,浏览量有没有增加,粉丝有没有上涨,有没有合适的内容可以转发。然后结合本周的宣传计划,修改审核其他部门提供过来的稿件或是搜集素材撰写稿件。
“名称要规范统一,当事人信息要隐去……”
“这句话这样表达严谨规范吗?”
“这样修改合适吗……”

文字稿件需要经过反复修改确认才能最终定稿。
一篇精美的公众号文章也少不了配图。大多数图片是同事拍摄提供的,自己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图片编发。有时还需要自己从网络上或照片库里搜索合适的配图。除此之外,还需要制作封面,配合封面图片要求进行编辑调整。
文字和照片确定后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——通过微信公众号编辑器进行文章编辑排版。从模板样式的选择,到文字和每一个照片的排列,再到个别标点符号的使用,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。一切都完成之后,终于可以发送至手机预览了。

然而,这并不是结束。
每次预览常会出现新的问题,有时排版乱套,有时字号突变,有时动画失效。发稿前还要经过多次校对,“检查,修改,预览;再检查,再修改,再预览”,生怕有错误。最担心推送前预览N遍,推送后1秒发现问题,毕竟一经推送就没有了撤回的余地。
在经过文字、插图、版式、封面、预览等一系列的操作后,终于等来了最亲切的那句话:“推送吧!”
“群发,扫描确认……”经过反复修改、多次校对的文章终于被推送出来。
可以结束了……吗?

完成了微信平台的推送还不够,今日头条、微博等其他新媒体平台也得同步更新,还要时刻注意后台订阅粉丝的留言情况。也要随时关注上级院、其他区县院的推送,研究其他公众号里的文章,想想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工作,学习一下相关文章的写作、排版;看到和自己编发过的内容类似的文章,思考为什么明明题材是一样的,他的切入点却如此吸引人?他的标题取得那么有吸引力?他分析问题的角度那么特别?收藏夹里不知不觉就多了很多内容。
微信文章发出后,收获了很多大家的点赞和转发,多次被上级检察院采用,带来了很好的反响。大家每一条留言,每一次分享,每一个“在看”和点赞,都是我们成长的标记和前行的动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