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记忆的闸门
用笨拙的笔倾诉自己真实的人生故事~~
一名从军17年退役军官的回忆
(98)《战士报》社实习 探讨军事新闻写作
1991年3月,大地回春,万物复苏。
这月中旬,接军区空后政治部宣传科通知,安排我去广州军区《战士报》实习。
这是继在1988年5月部队送我到《衡阳广播电台》实习的第二次学习,不过上次是团级单位选送,这次是副军级的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。一个是地方新闻广播电台,一个是军内新闻媒体。
《战士报》创办于1930年江西中央苏区,由毛主席、朱总司令亲自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创办。2016年1月15日,我国军事体制改革,《战士报》停刊 。

这是作者发表在《战士报》的新闻通讯稿
实习之前,宣传科科长胡文启对我道:
“安排你去学习是对你这几年新闻报道工作的肯定,也是对你个人成长的关心,不要象电池用着用着就没有电了。”
我诚恳道:
“谢谢科长的关心。”
胡科长继续道:
“学习中遇到困难找樊干事解决,他具体负责你去报社的联系。”
《战士报》地址在广州市东山达道路,我从空后小北路坐公交车一路颠簸来到报社三楼。接待我的是一版编辑李学锋,湖北大悟人。
李编辑道:
“欢迎你来《战士报》社实习,实习很艰苦,晚上九点半熄灯睡办公室,饭堂往前面走左拐司令部2号饭堂。等会有人带你去吃饭。”
我道:
“苦不怕,只要不风餐露宿,就行!”
李编辑点点头道:
“实习主要靠自己,我们下部队采访就带上你们下基层,平时到办公室多看看来稿,看我们怎么改稿编稿组稿。”
晚上,编辑们都下班了,我在一版编辑部内拖地板,打扫卫生。出去倒垃圾时,才发现二版、三版、四版编辑部办公室都有实习的学员,也是地铺。经打听,他们来自各自不同部队宣传科的报道员。
有个在《战士报》经常出现名字的家门,他名叫唐天才,1982年入伍,湖北随州人。因为我曾在随州服役,自然就成了我们主要认识的理由,再说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啦。
他问道:
“你这次实习结束后,回部队就提干了吧?”
我道:
“部队宣传科安排我来实习就来了。至于提干我夜晚做梦都没有梦见过,白天想也没有这么想过。”
他道:
“我们部队一般到报社实习后,回部队就提干了。”
五年后,我俩偶遇在衡阳火车站,他佩戴上尉军衔,我佩戴中尉军衔,一双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,沉默而笑,此时,无声胜有声~
在报社,认识了一版主编钟兴海,四川人。编辑曾庆汉、吴志帆、向贤彪等编辑。
我们学员虽搭铺睡地铺,但晚上彼此不窜门,都抓紧这难得的实习机会和时间。有的关门写稿,有的急着完成编辑老师交办的写稿、编稿任务。
我隔壁编辑办公室是一位湖南武警部队的战士,名叫鲁政,他擅长写议论文。
我们实习学员经常谈论的话题是如何写军事新闻的体裁稿,写长文好,还是写短文好。
我道:
“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写新闻稿的长短,而在于是否抓住了中心,以最有表现力的精炼文字叙述完这军事新闻事件就行。”

作者军装证照
鲁政道:
“新闻稿越短,越构思严谨,用不得半句废话。如果一个情节硬要写成长篇,那这个'长'空洞无物,毫无意义。”
这个问题传到主编钟兴海的耳朵里,他主动给我们实习的学员分析讲:军事新闻稿,当然写短文好些,但我不否认写“长文”,问题是要看文章是否以最简练的文字说明了应该说明的问题。俗话说:宁吃鲜桃一口,不吃烂杏一筐。一条军事新闻之所以引人入胜,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“短”而“精”,使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这条军事新闻的实质。
两个月后,我实习结束,回到原部队。
(连载)
笔者以17年军旅生涯的历史事实为主线,以自己在军营怎样服役、怎样成长的大量鲜活的生活情节为依据,以纪实文学手法串联成故事,以连载形式把自己推到读者面前。因其他原因十多年未提笔,语句迟钝,向读者表示歉意。这是初稿,欢迎评头论足,更欢迎战友们批评指正。?作者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