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自媒体怎么第一时间找到新消息呢,自媒体怎么第一时间找到新消息呢视频?

吃了变质的食物会坏肚子,而如果吃了劣质的信息则会坏脑子。低质量信息如同垃圾食品,吃起来让人上瘾,但吃完以后什么营养也没有留下。信息饮食如此重要,与此同时,信息过载,信息茧房,算法推荐,我们对信息焦虑也越发严重。分享几条获取高质量信息的经验。

1.不要让自媒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

在今天任何一家自媒体平台,能够爆火的知识类内容,一定满足这三个特征:

第一,节省认知资源。人类以信息为食,但人类同样不喜欢动脑,是千百万年来的进化属性决定的,什么样的内容信息量越高,而越不需要动脑,就越受欢迎。从这样的角度,你就能理解,为什么短视频比长视频更受欢迎?为什么视频内容比图文内容更受欢迎?为什么搞笑类内容比知识类内容更受欢迎?因为抽象比具体更烧脑,文字比视频更烧脑,逻辑比故事更烧脑。

第二,良好的消费体验。如果今天要讲一个做人就要有梦想的道理,一种方式是像班主任一样耳提面命的说些大道理,还有一种方式是说有位创业者中途退学,创业多年连续失败,但是依据屡败屡战,直到后来他创立了一家叫美团的公司,后一种方式是不是更容易让你热血沸腾呢?

第三,制造愉悦感。假设今天是周末,你会去听一场考研辅导讲座或者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的讲座吗?大概率你不会,因为跟你并没有什么关系,但是如果讲的人是罗翔呢?之前一直想不明白,为什么罗翔说刑法,这个做法律科普的账号,能有2000多万关注,后来明白了,用户关注罗翔不是为了学习知识,而是为了娱乐。如果你是一位知识类内容创作者,你会怎么做?是用一个复杂的逻辑把事情说清楚,还是告诉观众只要你愿意做,也能像我一样简化逻辑,是选择一个幸存者偏差的故事打鸡血,还是告诉观众努力不一定有结果,其实没有什么方法是保证有用的,大部分内容创作者,只会选择用简化逻辑、鸡血故事和娱乐,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,因为不这样做的创作者,大都坚持不下去,死掉了。

所以不要让自媒体成为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,因为品味是流量的敌人。

2.以人为线索去挖掘信息

前段时间在研究县城流量有什么样的特点,在虎嗅网上找到一篇财经记者沈帅波采访马英尧的文章,马英尧是谁?他被称为小镇之王,遍布在中国上千个县城数万家尚客优酒店背后的创始人,他那篇文章中问了很多有关县城如何做生意的问题,以下是一些摘录:

“县城人口少且移动频次非常低导致的需求不够,也令供给端进化缓慢。”

“大城市流行的商业逻辑是:高频、刚需和低单价。这背后有个最大的假设,就是规模化的用户。而县城线下生意突出的问题是用户规模不够,新零售模式的低加价率、高周转容易遇到问题。”

“在大城市,大家追求人无我有,讨厌重复,彰显自我。而在小县城,大家追求的是人有我也有。爱跟风是小县城里人的一个共同心理。当某件东西开始逐级形成一种趋势,大家会感到别人有了,我也得去搞一个。”

这些看起来简单,但又极其深刻的洞察,会让人觉得,在下沉市场这个领域,马英尧很懂行。于是可以以马英尧为核心,大量检索,他关于下沉市场的分析和洞察,甚至找到他的公众号,开始挖掘信息。

为什么这样做呢?因为有一个信念,优质的认知是稀缺的。而这些稀缺的优质认知又往往来自这个领域内的极少数人。

比如当学习产品的时候,绝大部分关于产品的认知,都来自俞军、张小龙、纯银等几个人。当学习写文案的时候,几乎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东东枪和李叫兽。所以在你所处的领域,如果你确定谁是高手,那么一定一定不要放过他。研究他的案例,阅读他的书籍,分析他的思路。即便付费也要从他那里多掏一些好东西出来。

3.高质量信息源是攒出来的。

包括我自己在内,很多时候会有一种走捷径的思维,特别迷恋方法。迷恋方法论,本质上是想低成本高效率地复现别人的成功,如果这是真的,对那些归纳出方法论的人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呢?最开始,也是收集很多信息源、书单和内容,但最后却很少打开,我知道收集他们的目的,不是因为我需要,而是因为怕错过,每一条优质信息源的背后,都是一个人从接触、了解、熟悉再到信任,总得有个过程。可信赖的信息源都是要长时间磨合后,最终确认加入稳定信息源的。高质量信息源不来自推荐,他就是你慢慢攒出来的,甚至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些运气。

4.习惯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获取系统化信息

读一本好书,就像跟一位前辈神交,而你现在竟然有一个机会,可以请古往今来的各路神仙,到家里围炉夜话,这个机会就是主题阅读。

比如在研究语言如何影响思考的时候,选了莱考夫的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,早川的《语言学的邀请》,侯世达的《表象与本质》,平克的《语言本能》,把这四本书放在一起,就像把这四位大神请到家里,跟我讲讲语言和思考的关系。他们之间的观点大多数是相似的,这会加深你的理解,他们之间的经历和案例却很是不一样,这会让你看到,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应用场景,有时你也能看到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地方,这会让你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。

主题阅读的方式很重,但他却是最快速让你对一个领域形成框架的方法,当然需要配合合适的阅读方法。

5.生活是一台不断提出问题的机器

这个观点来自FLOMO的作者少楠,他在一篇文章中,讲了这样一段经历,从公司辞职以后,虽然每天都在大量阅读,但是脑袋空空,却不知道写什么,后来才意识到,是因为提出问题的机器没有了,此前他在丁香医生工作,关注互联网医疗、团队管理、产品设计,这个工作环境一直在提出各种问题,而辞职后,提出问题的机器没有了,当提问的机器不再运转,就会导致自己失焦,什么内容都看,另一方面导致自己缺乏了实践的土壤,只能转述别人的观点,无法验证。所以他重新修正了当下的场景,让生活这台提出问题的机器,重新运转起来。

这段描述给我很大的震撼,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我也苦于自己看了很多优质的信息,但没有多久就忘记了,原来是因为那些信息本就不属于我,他们缺乏实践的土壤和反复思考的空间

这其实与我对问题的理解不谋而合,工作后的学习和学校中的学习,最大的不同就是工作中的学习,是问题导向的。遇到问题于是上网学习,然后开始实践和验证,他不同于学校的学习,你需要学习一门叫做操作系统的课程,或者市场营销的课程,他需要你分析原因,学习知识,展开行动,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生活本身。人的成长就是从生活的一次次刁难开始的,所以你的生活向你提出了什么问题呢?

赞(0)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ngmu6.com/15044.html
分享到: 更多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