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位的“笔杆子”驾驭不了自媒体,是因为没有深入研究生活。
一
陆续看到几篇类似的文章,描写对象都曾经是单位的“笔杆子”,总结、报告、通知、计划、讲话稿等等,各种文体都信手拈来,甚至能做到一稿过稿。
初涉自媒体写作,认为凭自己的本事,搞这个还不是小菜一碟?

网络图片,侵删
结果折戟沉沙,展现量、阅读量都上不去,收益更不用提了,弄得灰头土脸,有人发誓再也不摸这玩意了。
二
讲讲个人感受,虽然自己也没资格充大尾巴狼。
单位的“笔杆子”写的是公文,公文写作有固定的套路和风格,严肃有余活泼不足。换句话说,烟火气不足,和自媒体各行各业的受众不相吻合,谁愿意休闲时刻再读你的官方语言?
还有搞科研的论文,也不太适合在自媒体传播。专业术语、艰深的理论很容易就把读者吓跑了。

网络图片,侵删
因此自媒体写作要接地气,要转化表达方式,让多数人、普通人读得懂。

网络图片,侵删
换句话说,要研究受众,研究生活,写出带有人间烟火气的文章。
三
不信可以看一看,一些爆款文章讲的事其实很普通。表述上平时怎么说,就怎么写,可以了。
“笔杆子”和学者们也并非写不好自媒体,关键是没有研究普罗大众,没能随时做好文体和文风的切换而已。

网络图片,侵删
不知道我分析的有没有道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