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幅的形近字是什么意思,副的形近字组词?

■北雁 广州微读吧工作室

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一个读过很多书的庄农人。务农是他的正业,读书是他的“副业”。每当父亲走在田埂上,赤着脚,光着膀子,那种悠闲和自在,又像是一个“无业游民”。

在我的印象中,时常会浮现这样一个场景:下雨天,窗外飘着细雨,父亲一个人躺在火炕上,一头枕在叠好的被褥上,脚伸到炕边外,静静地读书……小时候,我不大知道父亲读什么书,可常会听到母亲唠叨个不停,不是催着父亲去田里干活,就是冷嘲热讽地说:“八十岁学喇叭,学会了,人断气了。”在母亲看来,庄农人种好那几亩薄田,有饭吃,有钱用,这才是正业。父亲作为一个庄农人,整天抱着几本书,显然是有些“不务正业”。可父亲也常反唇相讥道:“你懂个啥?”看着父母斗嘴,我常陷入自我矛盾中,不知道该帮谁。不过,每当在这时,我就可以找个借口溜出家门,去寻找童年伙伴玩个天昏地暗,直至开饭前又溜到家里。要是运气不好,就会遭到父亲的批评,骂我贪吃贪睡贪玩,不求上进;运气好一点,父亲一直沉浸在书的世界中,根本顾不上骂我。当然,这和父亲当天读什么书恐怕有很大的关系。

后来,我上学了,父亲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我身上。虽说父亲从未对我施行“棒槌教育”,但我从生下来那天起就莫名地怕父亲。父亲从小就跟人学武,练就了一个好体魄,手上功夫了得。村里老人告诉我说,父亲年轻时一巴掌过去,打倒了两个人。可后来问母亲,她轻蔑地回答说:“你爸要是有那本领,那还不上天入地,胡说八道……”可父亲对此不予理睬,依然捧起他的书,读得津津有味。可是,听了他的江湖传闻,我总是怕父亲抡起巴掌扇我几个耳光,所以总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,觉得那样才安全、踏实。

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,父亲就对我循循善诱,开始打起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小算盘。他规定,每天早晨必须在院子里大声读书半小时,在水泥地板上练字半小时,然后才可以干其他的事。以前母亲总是宠我,父亲对我凶,她就跟父亲对着干。可在这个时候,母亲和父亲“串通一气”,父亲对我的要求,她不但高度赞许,甚至还要补充一条:读完书,练完字,还要打扫庭院,保持干净。母亲的这一条“补充”,比父亲的要求还“狠”。因为我们家在山上,风很大,院子打扫干净后,只要风一来,就等于白干,风吹来的树叶撒落一地,和没打扫一样,于是又要重扫一遍。为此,我常常争取更多读书、练字的时间。因为只要我努力读书、练字,即便庭院不打扫,他们也不会严厉批评我。渐渐地,我就养成了“好学懒做”的习惯。

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,邻居有一个从城里来的亲戚,为父亲推荐了一本复印的手抄稿,封面上印着四个大字:朱子家训。父亲整天捧在手上,简直就像拿到了“武林秘籍”一样高兴。不出几日,他就要求我背诵《朱子家训》。当时我一看,傻了眼。以我小学三年级的水平,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,于是我拿着《新华字典》查了好几天,才把字音字义搞清楚。又过了几周时间,我差不多结结巴巴地能够背诵下来。父亲又补充要求道:“光能背诵下来还不够,还要付诸行动。”他每每提及,就是开篇的那几句: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,既昏便息,关锁门户,必亲自检点。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……”他指着手抄本训斥我:“你看看,就这几条,你能做到哪一点?”母亲是小学文化程度,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,母亲也很了不起,我们家也算是“书香门第”。母亲当然也能理解其中意思,所以把它当成教育我的“标本”。不过,里面有些语句,我还是捉摸不透,向父亲讨教,他训导我:“熟能知义,你先给我背熟了,然后再去了解意思。”他的这一句话,我苦读了数年。直到我初中毕业,我才算是彻底弄懂了《朱子家训》的大体意思。

读高一时,我的语文成绩不太好,只有作文还凑合,但也经常被老师写上这样的批语:“作文天马行空,毫无章法。”可在一次语文测试中,有这样一道填句题,上句是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,要求补充下一句,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下一句:“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考试结果出来,语文老师在讲解试卷时,说到这个填句题,全班就我一个人答对了。然后把我“请”了起来,叫我说出缘由。记得当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了一段《朱子家训》,语文老师都傻了眼。同学们也是又惊讶又好奇地望着我,就连我暗恋的那个女生也对我刮目相看。那一刻,我算是自豪了一回。

打小我看到村里的富裕人家,常常会在门框上挂一个牌匾,上书三个大字:耕读第。在古代,“耕读传家”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。有一所陋屋容身,有几亩薄田养命,有几本圣贤书诵读,足矣!感谢父亲,他用“霸道”的教育感化了我,让我彻彻底底明白了“耕读第”的意义。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父亲没有放下书本,从中领悟做事、做人的道法,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在今天,我们这些天天和文字打交道的人,又有几个能常拿起书本读一读呢?

上大学时,有一次回家过年。父母去走亲串户,我一个人在家无聊,就打开了父亲的书柜,从中翻出了无数本旧书。书柜里有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线装本,还有《大侠窦尔敦》《毛泽东选集》《易经》。看着那一本本藏在阴暗角落里的旧书,我的心生出一阵温暖。如果不是父亲在我幼年无知时引导我读书,恐怕如今的我,依然和他一样,躬耕在山野,过着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。不过,转而一想,即便是那样,又有什么不好呢?只有生活在山林原野,人才无欲无求,心灵才永远平静、快乐。

曾经,在我的眼里,父亲的教育是失败的,他让我没有强烈的欲望,淡泊生活,乐享一亩三分田的安闲,对追求成功并不上心。可在父亲的眼里,他的教育或许是成功的,千方百计地把我变成一个有爱心、善良的人,让我远走他乡,过上他所梦想的生活。可他又怎么知道,有无数人在羡慕他自耕自足的简单、平静的田园生活呢?

但有一点毋庸置疑,读书,是父亲的“副业”,他甚至比他的“主业”还要热爱。因为他热爱读书,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,让我无形中接受了他的“特殊教育”。当然,读书,不是为了追求成功,却是磨炼心智、锤炼意志、丰富心灵的最佳方式。我想,这也是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,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的真理。

如今,读书依然是父亲的“副业”,却成了我的“主业”。

赞(0)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ngmu6.com/33085.html
分享到: 更多 (0)